1990年, 联合国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构建气候改变协调框架。1992年5月,在里约热内卢全球政府首脑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协议。随后,超过 176个国家(包括美国)批准了协议。协议建立了一个国家间如何开会(大家知道的成员间会议(COP))及讨论形成协议或议定书的程序。 首次COP会议在柏林举行。1997年,第三次COP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的附件1中以1990年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为基准,当批准京都议定书国家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总计达到55%基准排放量时,议定书生效。到目前为止已有13个国家批准了议定书,美国还没有。
京都议定书要求
京都议定书打算从2008年到2012年,以1990年为基准,附件1所列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2%。 每个附件1国家都有其自己的减排目标,如表7所示。
表7-按国家列出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国家 减排百分量 国家 减排百分量
澳大利亚 +8 列支敦士登 8
奥地利 8 立陶宛 8
比利时 8 卢森堡公国 8
保加利亚 8 摩纳哥 8
加拿大 6 荷兰 8
克罗地亚 5 新西兰 0
捷克共和国 8 挪威 +1
丹麦 8 波兰 6
爱沙尼亚 8 葡萄牙 8
欧盟 8 罗马尼亚 8
芬兰 8 俄联邦 0
法国 8 斯洛伐克 8
希腊 8 斯洛文尼亚 8
匈牙利 6 西班牙 8
冰岛 +10 瑞典 8
爱尔兰 8 瑞士 8
意大利 8 乌克兰 0
日本 6 英国 8
拉脱维亚 8 美国 7
表中要求的减排量对多数国家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些国家的排放量自1990年来一直在增长。美国就是一个例子,在这期间排放量增长了34%,而要求总体减排41%。德国和英国准备满足减排目标。
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一个国家应该在什么样的排放水平。这由每个国家自主决定。欧洲国家的态度更积极。如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的白皮书中承诺,到2050年,英国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要达到60%,这个目标要比京都议定书的要求要高出许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英国的电力供应中要占到20%
目标气体
京都议定书中包括了6种温室气体,这些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 (CH4)、一氧化二氮 (N2O)、HFC族、全氟碳 (PFC)和六氟化硫 (SF6) (GWP为23,900)。尽管CFC族和HCFC族是温室气体,但没有包含进去,因为它们已被蒙特利尔议定书禁用。每个国家对于二氧化碳、甲烷 (CH4)、一氧化二氮 (N2O)的排放基准年是1990年。对HFC族、PFCs和SF6,可以选择1990年或1995年作为基准年。
每个国家的所有这些气体的排放量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合计,京都议定书没有要求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唯一要求是将它们的综合排放量减少到目标国家的排放目标。在规定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淘汰方面,这是京都议定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重要区别。
二氧化碳接收器
京都议定书允许将森林、土壤和陆地考虑为二氧化碳接收器,因为这些物质能吸收二氧化碳,而能降低某个国家的排放量。计算吸收器的吸收量是困难的,但这确实是议定书得以通过的基础。
二氧化碳排放贸易
议定书允许在附件I成员之间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贸易。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贸易机制,但已经明确一个国家必须在其国境内有减排计划,在确实达不到减排要求时才使用排放贸易。
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 (CDM-条款12)允许附件I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减排项目基金,以便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减排时得到贷款。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运行机制。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或者称为附件II国家目前没有包括在京都议定书中。这里面有一些原因。美国至今没有批准议定书,因为它要求对发展中国家也要规定减排目标。美国正在经受来自欧洲国家的压力,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首席科学顾问金大卫(David King)甚至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比比恐怖主义的威胁更加严重。美国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由于没有美国的批准,致使京都议定书迟迟无法生效。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被一些发达国家诟病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巨大增长。如美国就认为,美国目前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为4,881,000 公吨。但中国作为一个附件II国家,排放量为2,667,000公吨,预计再有15年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幸运的是,2004年11月18日,俄罗斯终于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正式递交了批准书,满足了议定书中特别规定的必须有占199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全体排放量55%以上的发达国家批准的要求,《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关系
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在许多方面有联系。 很多情况下两者似乎互相矛盾。但数据和科学理论表明两者在臭氧消耗和全球变暖方面有本质上的联系。
蒙特利尔议定书调整的是臭氧层消耗物质诸如CFC族和HCFC族的淘汰。京都议定书控制清单中所列气体的减排 (包括 HFC族)。
臭氧消耗和气候改变也是互相关联的。全球变暖趋势使对流层升高,同温层(高层大气)也相应升高而变冷,更冷的同温层将增大极地同温云层(PSC),导致更多的臭氧消耗。